当辛苦合作的伙伴突然“人间蒸发”,账面欠款成了一纸空文,企业主的焦虑感瞬间拉满。面对逃债企业的种种套路,如何用法律武器精准追责?今天,咱们就拆解一套“组合拳”,让债务人无处可逃。
逃债案件中,合同原件、送货单、对账单、聊天记录是核心证据。如果企业习惯口头交易,务必事后补签书面确认文件。比如,对方财务在微信中承认欠款金额的截图,一定要保留原始载体,别只存照片。曾有企业因没保存聊天记录原件,被法院否认证据效力,白白丢了120万债权!
发现对方转移财产苗头?立即申请诉前财产保全!法院可冻结其银行账户、房产、股权甚至应收账款。某建筑工程公司通过及时保全对方在第三方的工程款,在判决前就收回了80%欠款。但要注意,诉前保全需在30日内起诉,否则措施自动解除。
许多逃债企业通过股东出资不实、一人公司财产混同、母子公司人格混同来规避责任。这时候,可要求法院追加未实缴出资的股东、滥用权利的实控人为被执行人。例如,某塑料厂股东利用个人账户收货款,法院最终判令股东对公司500万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